(一)
記得還是小的時候,大約11、12歲時在貴州仁懷縣三合郵電局(父母都是郵電局職工),記不清楚是在那里看到還是聽說了龍虎山的故事,總感覺龍虎山很神秘,覺得那個地方可能有很多神奇的東西。這個印象一致刻在心里。

在我的童年,18歲前,一直在三合生長、讀書,1982年考入遵義師范??茖W校化學專業(yè),在我畢業(yè)前的1984年,父母調到中樞縣郵電局,家也隨著搬到中樞。但不久父親于1984年的春節(jié)前去世,年僅44歲。
我1985年畢業(yè)后到喜頭區(qū)第六中學教書,大哥也在仁懷師范教書,幫助母親一人一起帶五個還在讀書的弟妹,生活十分艱苦。
小的時候,經常去火石崗鄉(xiāng)玩耍,火石崗鄉(xiāng)是我們的祖地。父親就出生在那里。那時候聽父親和長輩們說,我們是從茅臺遷過來的。由于年紀小,對這種事并未在意。
后來家里除了最小的妹妹張永梅沒有工作外,一家人都有了工作,也就沒有時間去關注家族傳承這個事情的整理問題。
我是在學校工作時,1989年便開始經商辦企業(yè)的,在仁懷一中的門面開了一個打字復印部。1995年調到仁懷報社后,于1996年創(chuàng)辦仁懷市天立印刷廠。1998年又在茅臺鎮(zhèn)巖灘村(現(xiàn)在的茅臺外環(huán)路)投資了一個小作坊,叫張永梅釀酒作坊,2018年正式成立仁懷永醬酒業(yè)有限公司;2002年創(chuàng)辦遵義金紅臺酒業(yè)有限公司,與茅臺集團保健酒業(yè)有限公司合作開發(fā)臺源酒。圍繞醬香酒板塊,先后于2017年設成立仁懷市世襲醬香酒工藝傳承培訓學校,華巔白酒產品鑒定評估有限公司、華巔實業(yè)有限公司,2018年創(chuàng)辦廣東酒管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出任中國醬香白酒產業(yè)委員會會長、中國醬香白酒產業(yè)聯(lián)盟理事長。2019年8月出任美國1915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并在北京設立代表處。圍繞1915PPIE國際知名品牌IP,先后于2020年設立百年榮光(廣東)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設立巴博會香港區(qū)塊鏈責任有限公司、2024年設立深圳巴博城運營管理有限公司。2023年6月成立貴州永脈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將所有公司納入永脈集團運營。
我是一邊吃著國家的俸祿,打擦邊球一邊做生意。那個時候是允許干部經商辦企業(yè)的。
回憶辦企業(yè)這一路走來,在1996年那個年代,我用28萬元投資辦仁懷天立印刷廠,當時很多朋友就幾萬元開辦酒廠,而今發(fā)展得很大,我連印刷廠都沒有保留住。但是,辦企業(yè)經商,其實也沒有太多可以值得糾結的。雖然天立印刷廠至今不存在了,那是因為我招商我的朋友莊小銘的深圳賢俊龍集團來仁懷開印刷廠,他的規(guī)模和技術實力太強大了。我就關閉天立,讓他用天立的廠房生產經營。我曾經有一個夢想,希望引入一家大的印刷廠,將來仁懷的醬香產業(yè)會越來越大的,仁懷醬酒產業(yè)需要這樣的配套企業(yè)。
在從事印刷之前,我經營的是打字復印部,我自學了王選的北大方正排版系統(tǒng),我可以熟練使用系統(tǒng)編排數學公式、化學分子式、方程式等“科技狠活”。我的業(yè)務量很大,基本上每天下課后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很早就成了萬元戶了。而那個時候為茅臺干的活是最多的,因為在此期間,茅臺正值從二級企業(yè)申報一級企業(yè),又從一級企業(yè)申報特大型企業(yè)。茅臺企業(yè)管理處的申報材料堆積如山。后來到了仁懷報社,要親自去遵義晚報印刷廠編排報紙,才發(fā)現(xiàn)印刷廠也就那么幾樣設備。后來我就發(fā)動家人一起開辦了仁懷首家電子排版膠印廠,也是遵義的第二家。打字部也就不玩了,關門!
辦天立印刷,雖然經營收益不咋的,但是服務茅臺20來年還是小有成就感。那時我在報社,熟悉報紙編排的業(yè)務,當時茅臺酒廠宣傳部的人手不夠,辦報經驗欠缺。最初,是他們把一堆堆材料交給我,有會議紀要、文件、簡報、工作材料等,我將這些材料加工成新聞、評論、通訊等題材,填滿四個版面。這樣一年一年的,我成了茅臺酒廠宣傳部的編外人員,一直干了有七八年。后來我給當時的部長建議,茅臺發(fā)展速度這么快,必須要有自己的編輯采訪人才,而且四開小報已經與茅臺在行業(yè)的地位不相符,要辦成對開大報,而且還要印刷上萬份。當時也給我出了個難題,要我給集團黨委寫一個材料,也許同時也是為了生意的原因,我便代筆寫了一份報告,這其中用了很多極其夸張的語句。后來宣傳部告訴我,說報告上了黨委會,獲通過。于是我的業(yè)務一下子上升不少。后來又經歷了從周報變周二報,從對開四版變成對開八版?;铍m然多了,但人也挺累的。不得已,我便鼓動宣傳部向集團黨委申請招人。集團黨委確實十分重視宣傳工作,同意宣傳部招了很多大學生。雖然我不再畫格子了,但報紙的電子編排仍然還是天立在做。我于是又給他們建議,打報告給集團,裝配專業(yè)的書報編輯電腦系統(tǒng),讓他們自己學會直接用電腦編排,就不用這樣來回折騰了。因為在此之前,他們每次排報紙時,至少有五個左右的人要在天立實實在在的干上一個整天,有的時候還不止,這樣的日子他們堅持了近十年的時間。我十分不忍心他們這樣勞累。
后來,他們上了系統(tǒng),我專門安排小吳下茅臺去手把手教會他們的人員上機操作,直到他們能獨立上機編輯為止。
還有就是,可能是對我們天立的信任,茅臺科技中心的《茅臺科技》季刊也讓天立來做。這可是茅臺的核心機密。
后來茅臺兼并了習酒廠,習酒廠也要搞份報紙《習酒報》,我又頂了上去,也像茅臺酒報最初一樣。
我這樣就一路程相伴茅臺的文化宣傳二十余年,最感欣慰的是,交了許多茅臺集團的朋友,而且現(xiàn)在關系仍然密切。
(二)
開始做酒后,我才想起我的天祖張禮華是從茅臺遷到火石崗去經商的,說是一個人挑著藥擔去的火石崗,主要是以藥業(yè)和鹽業(yè)為主,而且印象很深。據傳是1745年8月那個時候去的,當時赤水河還未疏浚通航(1745年11月動工,1746年4月才分段通航)。

由于從事烤酒這門行當了,才突然產生了疑問,為什么天祖要從茅臺這個福窩窩搬到火石崗那個窮窩窩?他既然在茅臺經商(因為去火石崗也是經商,可以肯定家族在茅臺也是經商的,只是從茅臺出來的動因不明而已),為什么不在茅臺給后代留幾個窖坑我們好講故事。因為族譜記載了烈祖張義照、太祖張仁杰也是在茅臺生活并經商的,留幾個窖坑應該是很正常的事。
這個疑問一直在我腦海中百思不得其解。
2015年我退休后,才逐步開始接管作坊的事,2018年開始理順作坊的事。從這個時候開始,我認為研究我祖輩在茅臺都干了些什么生意,成為了埋在心中的愿望。
只要在中樞,我是每年都堅持去火石崗上墳的。但是每次去,就只看到祖父、祖母的墳有墓碑外,好多祖墳都沒有墓碑。而且祖輩是從那里來的,這個問題一致困擾了我好多年。
由于大哥、三弟在外地工作,他們沒有時間管這些事。后來大哥也去世了,三弟又有病,所以家族修譜啊、立碑啊,只有我來做了。
2022年4 月,當時我請穆升凡老師為我查找并研究貴州參加1915PPIE并獲獎的一些事例和產品。穆老師是我多年的同事和好友,他是一個作家,仁懷文聯(lián)主席,又是一個歷史學者,對貴州尤其仁懷的歷史了如指掌,所以我請他幫助我們1915PPIE北京代表處研究貴州參加1915PPIE萬國博覽會的事情。
(三)
2022年9月,我決定要修家譜和為其他祖墳立碑了,于是我邀請穆老師為我家族修譜并撰寫碑文。

2022年9月21日,我打電話給他說了這個事。他在電話里就讓我簡單說一下我的家族情況,我告訴他我們天祖是從茅臺遷到火石崗經商的,還有一個天祖張禮榮(清雍正十一年生,公元1733年)不知道是干什么的,而且烈祖、太祖都在茅臺世居并歸仙的。他一聽就詰問我,你確定你們家族一直在茅臺?我說我怎么敢亂說啊!他說你還不知道你們張家在茅臺可是大旺族呢!我說我只經常聽母親說以前的茅臺羊叉街都是姓張的人(母親以前說的時候,我確實沒有在意這個事,也沒有深究的想法。),沒想那么多。他說:“你等等,我打個電話再和你說”。電話掛了后幾分鐘他又打過來了,他說,你們可是王茅家族一直在找的那系張姓人呢,他就把跟王茅家族修譜的事和一直在找張姓家人的事給我說了。原來王茅來茅臺的始祖是從江西吉安逃難到茅臺,被我的先祖收留下來并作為徒弟,后來在1816年將其招為上門女婿的。穆老師說他打電話給王雷了,王雷下午請我們一起吃飯。
王雷在鹽津大酒店請我和穆老師吃晚飯。他很客氣,我們交流得很愉快,他給我說了很多他們王家的事。其中關健的核心線索是,他們的天祖王振發(fā)是1809年左右從江西吉安因戰(zhàn)亂逃到茅臺的,在我們張家客棧外被凍了一個晚上。第二天被我們的先祖叫進客棧里,給他拿了衣服換,又給他東西吃。因是同鄉(xiāng),便收他作了徒弟,在客棧跑堂。
有一次,來了一個客人入住客棧,點了飯菜準備吃飯,王振發(fā)說我們家的酒好,打點來喝。這個客官說他第二天有要事,不能喝酒。王振發(fā)聽說有要事,就想弄個明白。于是他機智的說,不要你的錢,送點你試試??凸僖宦牪灰X,就欣然答應了。于是王振發(fā)東一兩西二兩的,一邊又陪客官說說笑笑的,客官也放松了,不知不覺的就喝多了點,給王振發(fā)透露了他是來送信給政府的,明天鹽要漲價。王振發(fā)一聽,馬上就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他的師傅(我的天祖張禮榮,他后來的岳父)。張禮榮一聽,半信半疑的,王振發(fā)就指了指那個客官給他看,這個客官的確像個官府的人。于是張禮榮便立即安排手下的人,拿著銀兩去到茅臺河邊,將已經上岸的鹽全部交完定金,說第二天全部收下。到了第二天,張禮榮向官府打聽了,確實鹽要漲價,便在官府貼布告前,將當天的鹽全部買下,為此賺了很大一筆錢。
張禮榮家有兩個女兒(在茅臺有兩姊妹烤酒的傳說),由于王振發(fā)既是江西同鄉(xiāng),又聰明能干,于是便將其招為上門女婿(幺女婿)。在其去世時,將張家茅臺的天和號及在茅臺所有的家產全部傳給他經營。這就是后世王茅的由來。
王雷還補充說,天和號是你們張家的。王振發(fā)來茅臺之前,張家釀的酒就叫“茅臺土燒”、“茅臺春”。而且還告訴我,王振發(fā)曾經立個誓言,要后代永遠感恩張家,沒有張家,就沒有他們王家。并且規(guī)定,后人必須只能跟張家開親,這個規(guī)定一直保留了三代,都是張家與王家開親的。
王雷還說,他們世世代代一直在尋找這族張家人,今天終于找到了。我說,等我把尋祖的事搞清楚后再說。
后來,我們連續(xù)的有過四、五次的見面交流,相互間都在談論祖輩之間傳承的事。
曾經有兩次,我說,如果你們想要重振天和號的榮耀,我可以盡我的努力!后來也沒有任何消息,我就沒再過問此事。
但是兩個家族聯(lián)姻的故事,給了我想要搞清楚來龍去脈的動力。如果真是這樣,那其中的過程和意義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事了。
既然我的天祖經營與藥和鹽有關的生意,那我的天祖肯定有一定有來路,那個時候我并沒有想得太多,也沒有把我天祖的生意與醬香酒聯(lián)系起來。
(四)
2023年,我仍然按照我們1915PPIE的計劃,于4月份如期舉辦了“1915PPIE貴州仁懷汽車場地越野爭霸賽暨PPIE音樂節(jié)”。忙完了后,我決定去龍虎山看看,這是童年的夢想在當下的一種驅動。

我邀請海上大哥一起去龍虎山,海上是筆名,學名林清陽,在文化界,他被稱為“文化妖精”。
我和海上2023年7月3日一同去龍虎山。我從貴州出發(fā),半路與海上會合,一同前往龍虎山。其實目的我也不清楚??赡苁?,我想能在龍虎山找到一點線索。
因為我和海上探討了許多關于我們張家的故事,在我的感覺中,我認為我們家族與龍虎山應該有點關系。但是,這次行程并未收到任何效果。我只是給海哥說,請他留意龍虎山的事,方便時,請他為我的尋祖能找到一點線索。
龍虎山給我的印象依然是神秘而不可測!
這段時間,我沒有更進一步的行動,一切仍按基本的節(jié)奏生活著。
(五)
尋祖與立碑的事,既然定了,該做的先做。
2024年4月,清明節(jié),我如期把我在火石崗的先祖的石碑全部立完。
立碑的事結束了,而為長期飄蕩在異地的祖先靈魂找到他們的家鄉(xiāng),是我必須完成的事。
之后,我便與公司陳后起總一起前往深圳,啟動1915PPIE在深圳落地1915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常年展的事。
在深圳期間,認識了汪志輝兄弟。幾次的餐聚,我們無話不說。他是樟樹人,我說我應該與你們有關系。他給我介紹了樟樹的很多情況。我才知道,樟樹以前叫清江縣,是中國南部著名的藥都,也是產酒的地方。這個提示讓我產生了深厚的興趣。
我開始查閱樟樹的史料,發(fā)現(xiàn)樟樹既是藥都,也是白酒很早的著名產地之一,而且又是中國巖鹽第二大礦區(qū)。我忽然對樟樹產生了深厚的興趣。
在我的認知中,我始終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醬香酒一致沒有給消費者說清楚其來源,而且很早就有醬香酒的大曲中有100多種中藥成分的傳說,至今仍然有人在制曲時,有用一些中藥入曲的做法。但是從來沒有任何人能解釋這種工藝的合理來源。
于是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可能我們家族是來自樟樹。
除了汪志輝,我還認識了不少的樟樹人,其中一個是深圳市政府的高級顧問李徹玉,他老人家是改革開放第一批從中央派到深圳進行改革開放試驗的老領導。他也向我介紹了許多樟樹的故事,其中張家山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我便從海量的互聯(lián)網信息中查找樟樹的前世今生。樟樹市以前叫清江縣,是中國南方著名的藥都,在海內外很有盛名,有“藥不到樟樹不全、藥不過樟樹不靈”的盛譽。而且樟樹還有著名的閣皂山,是著名道士葛玄、葛洪修道煉丹的地方。而葛洪的著述《抱樸子》,是中國第一部研究中藥與酒相互配伍的書籍,這對我產生了極其強烈的研究欲望。因為醬香酒的中藥入曲一說,或許可以在這里找到一些答案。
我福建的好友林主席聽了我的介紹后,特地給了我一瓶四特酒,我認真研究了四特酒,并與我們的醬香酒進行了對比。我特別注意到四特酒中的醬香味特別突出。
研究中我發(fā)現(xiàn),四特酒無論從制曲到釀造工藝,都與醬香酒有高度的同源性。四特酒的曲藥有中藥入曲的悠久歷史,這與樟樹是藥都形成了文化的必然性。而且其工藝的五次發(fā)酵與蒸餾、陶壇存儲基酒有天然的文化同構。
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幫助下,我將我們茅臺的醬香酒與四特酒以及其前身的“清江土燒”進行了橫向和縱向的對比研究。以前的清江土燒是用大米為原料,因為贛江沖擊平原盛產大米,而且由于樟樹是著名的藥都,并且道教養(yǎng)身文化悠久。葛洪在《抱樸子》中記載了大量中藥與酒結合對人體身體的保健功能與效果。而樟樹地區(qū)歷史上就有大量深入研究中藥的文化傳統(tǒng)。樟樹地區(qū)對中藥的炮制技術、刨片技藝,以及中醫(yī)處方的研制,在中國享有盛名,而且傳承久遠??梢哉f,樟樹人對中藥的研究,以及所形成的各種成果豐富燦爛,形成了近八百年的深厚文化。受這種文化的影響,樟樹人把這種中醫(yī)藥文化廣泛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釀制清江土燒時,自然將中藥入酒進行了更深的運用,即直接將中藥運用于釀酒工藝。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實踐與積累,逐步形成了將中藥用于制曲中,豐富和提高了酒在釀造中有益成分的增加,使酒對人體的養(yǎng)身、健康作用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而我們茅臺地區(qū)流傳了多年的醬香酒的曲藥中有100多味中藥的故事,究竟其文化根源和歷史傳承在哪里?我認為有必要作更深入的調查研究。醬香酒如此美妙神奇,這里面一定有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悠久的歷史故事,只是我們沒有在意這樣的存在而已!
但是醬香酒的文化,一定有著漫長的時間沉淀,一定還有我們現(xiàn)在認知范圍外可以解釋的存在。
我聯(lián)想到我們先祖可能就是從樟樹遷商過來的。
(六)
汪志輝很支持我,特地安排在老家的大哥與我聯(lián)系。大哥叫汪洋,我們建立了聯(lián)系。

汪洋大哥為我找了許多樟樹商幫的史料,給我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線索,使我對樟樹有了更多的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讓我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大量的史料檢索。
我決定前往樟樹,一究到底!
2025年6月29日,我約了海上大哥,分別從貴州、湘潭前往樟樹,汪洋大哥已等候多時。
我們首先前往樟樹張家山,正巧,我們遇上了一個張姓大姐,我們說明了來意,她特地帶我們去了張林家。張林是樟樹專門從事張家家族族譜研修的一個大哥。
張林大哥給我們說,樟樹的張家,是從塘下村遷過來的。張林給了我們很多族譜,一時間,我們也看不明白,只想有個直接的結果,但一時不可能從這大量的族譜信息中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他建議我們去塘下村看看。
于是我們又驅車前往塘下村,張姓家人非常熱情,盛情款待了我們。但是他們也對外遷的家人了解的信息非常少,給我們看的家譜也很難找到線索。
塘下的人建議我們去找高安瑪瑙的族宗了解,給了我們張?zhí)?span id="ds1z8bhhf" class="keyword">平、張愛民的聯(lián)系方式。
我們聯(lián)系了他們二人,張?zhí)?span id="ds1z8bhhf" class="keyword">平因為工作繁忙,讓我們聯(lián)系張愛民。聯(lián)系了張愛民后,我們又驅車前往高安。
張愛民在工地上忙碌,看見我們后,放下工作接待了我們。張愛民介紹的情況就清楚得多了。
據愛民說,江西尤其贛南在張姓,基本上都是從高安瑪瑙外遷的。而高安瑪瑙的張姓,是從龍虎山遷下來的,而且他們知道的信息比較全面。我突然感到已經找到最直接的源頭了。
愛民的真誠和熱情讓我十分感動!
我們和愛民聊了很多,線索越來越清晰。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就離開了,愛民給了我貴州余慶的張明付的聯(lián)系方式,他希望我與明付和他保持聯(lián)系,一步一步的查找依據,找到關健線索再進行對照,尋祖的事必須認真。
離開高安后,我便一人再次前往龍虎山,這是我第二次去龍虎山。但是這次的目的是,我要到留侯家廟去拜謁祖天師。
家親張樣金熱情接待了我,在給祖天師道陵公的塑像莊重的叩拜中,一股熱流從頭直到全身,仿佛被電擊一般。
樟樹之行,雖然還沒有具體的結果,但是,基本方向沒有問題了。但是是那房那個支系,還要一步一步求證。
回來后,我不停的通過AI上網查閱,因為信息量太大,而且可能涉及太久的歷史,所以得把很多的信息進行收集梳理。
(七)
非常感謝張明付家親,他有一套完整的族譜,我們開始在浩瀚的族譜記載中一房一房的對照。
這個過程十分繁雜。
首先,需要確定我們茅臺支系中關鍵人物張仁杰公的生歿時間。由于家族的遷移跨越了明清以及民國等朝代,時間跨度達三百多年。期間歷經戰(zhàn)亂、遷徙上千公里等因素,老族譜已遺失,相關的文字記載也無法找尋。
我和明付,每天就這個問題不停的尋找。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
每天反復求證一切可能……
我的床頭已經堆滿了家族族譜的一頁一頁寫滿名字的紙張,但是這些看似符號的文字,仿佛是一只只先祖的眼,在掃描著我。
我很認真的一頁一頁的查找,六百多個小時,我與我的先祖進行了一場跨越歷史的對話。
明付他們那支在許久之前就已經尋祖歸宗了,因此,他有豐富的經驗,每天和我交流一些我不知道的情況。而且,他經常和高安瑪瑙張愛民就張家外遷的線索以及他們在先祖曾經留下的傳說中找到了翔實的依據。
最后,愛民與瑪瑙張氏宗親理事會的德高望重的前輩們經過嚴謹的對照與線索,并且采用了古老的傳統(tǒng)儀式進行了求證,最終確定了結果。
(八)
我們是龍虎山天師張道陵的后裔,張道陵是西漢時期留侯張良之后。

龍虎山張氏代際傳承在歷史的長河中書寫了精彩的故事:
明代《漢天師世家》(收錄于《道藏》)明確記載:第十八代天師張士元(字仲良),生于唐肅宗至德年間(756-758年),其親弟弟仕魁公因天師府“有子嗣教,余子外遷”之規(guī),于唐代遷居瑞州府官新吳縣令。清康熙《高安縣志·氏族志》載:“城西張氏,系出龍虎山。唐貞元間,天師季文公避世居此,子孫散樟樹、豐城諸邑”。樟樹閣山鎮(zhèn)《張氏宗譜》(清光緒三十三年修)明確記載:一世祖季文公(應為仕魁),乃十八代天師仲良公胞弟,自龍虎山徙居高安。五世孫嗣宗公,于后唐同光年間(923-926年)遷清江縣樟樹鎮(zhèn)”。
仕魁公在高安后裔支系有“金、玉、滿、堂”四大房,今年10月5日(農歷8月14日)是仕魁公1240周年誕辰。我們是堂公支系。在高安的族譜上,堂公是張姓第108世,到了我們這輩是第142世了,已經是34代了。聽愛民說,我們這一支離開高安已經有800多年了。
我按照族譜已經確定的支系,做了一份《茅臺天和號張氏尋祖表》,我將這份表冊發(fā)給穆升凡老師,他突然問我,說你們族譜中有時字輩?我說是啊,第132世公叫張時龍。他向我講述了一段故事,說有個叫張時照的,是原四川永川縣令,他告發(fā)當時的播州土司楊應龍,會不會和我們有關聯(lián)?
我第一時間就和愛民講了這個故事,而且同時還查閱了大量有關張時照與楊應龍之間的史料。
根據《明史》等史料記載,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左右,播州土司楊應龍在田氏的挑唆下,借酒勁殺害了正妻張氏(張時照的侄女)以及前來勸解的岳母。慘案發(fā)生后,時任四川永川知縣的張時照悲憤交加。但他并未立即行動,直到萬歷十八年(1590年)夏天,他才“遣人詣闕上變”,向京師大理寺遞交血書,控告楊應龍的罪行。血書中不僅陳述了殺妻弒母的慘劇,還聯(lián)合了播州土同知羅時豐、播州長官何恩、千戶長官宋氏等六七名小土司聯(lián)名,揭露楊應龍“閹割民人為太監(jiān)”、“奪占幼婦為繡女”、“殺死長官,抄沒親叔”等多項“不法諸事”。
張時照當時聯(lián)合了“五司七姓”血書聯(lián)名,而“五司七姓”是一個播州內部反抗楊應龍的土司聯(lián)盟和族群勢力,足見張時照在播州土司聯(lián)盟和族群勢力中的影響力。張時照和“五司七姓”的控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持續(xù)努力,最終點燃了歷史著名的“平播戰(zhàn)役”,促進了朝廷對西南施行“改土歸流”政策。
起初,明神宗萬歷皇帝最初對此事并不積極,甚至“懶于理會”,僅下詔讓楊應龍“收斂己行”。然而,其間發(fā)生了“重慶勘問”事件(楊應龍本被輕判,但因某些原因又被要求再次勘問,遂拒不出并武力反抗)以及其次子楊可棟在重慶羈押期間死亡的變故,使得矛盾再次激化,楊應龍徹底與朝廷決裂。
在朝廷內部,一直存在以貴州巡撫葉夢熊等為代表的“主剿派”。張時照和“五司七姓”的持續(xù)控告,為“主剿派”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罪證”和口實,不斷強化楊應龍“桀驁不馴、必反”的形象,最終影響了萬歷皇帝的決策。
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在援朝抗倭戰(zhàn)爭結束后,明朝終于下定決心,任命李化龍為總督,調集八省二十四萬大軍,發(fā)動了平播之役。次年,攻破楊應龍最后據點海龍屯,楊氏自殺,播州楊氏對當地七百余年的世襲統(tǒng)治宣告終結。
平播后,明廷立即在西南地區(qū)實行“改土歸流”,“改土歸流”即廢除世襲的土官,改由中央委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將原楊應龍管轄的區(qū)域分設為遵義府(隸屬四川)和平越府(隸屬貴州),徹底結束了土司世襲統(tǒng)治的歷史。這是明清兩代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重大戰(zhàn)略。
而張時照的控告無疑是加速這一進程的重要催化劑。
(九)
我把這段故事發(fā)給愛民,他證實張時照確實是與時龍公是同輩弟兄,而且是很近的堂兄弟。張時照比張時龍長,張時龍正是因為張時照在西南的影響力,才促成其利用張時照的人脈關系,到貴州經商立業(yè)的。
第132世祖時龍公,是我們家族發(fā)展的關鍵樞軸。譜載其“行七,明萬歷辛丑年(即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生”,此記甚為重要。因其與永川知縣張時照之堂親關系,及張時照因侄女被播州宣慰使楊應龍所害,遂聯(lián)合“五司七姓”狀告楊氏,最終引發(fā)萬歷平播之役,朝廷借此推行“改土歸流”之西南大政。此段歷史,其內涵極為豐富,與《明史》、《明神宗實錄》等官方史料所載“五司七姓申奏楊應龍罪狀”之史實相互映照。張時照之功,非惟一家之冤屈得雪,實乃開啟西南歷史新篇之契機。時龍公得此堂親之助,于“改土歸流”后社會劇變、商機勃發(fā)之際入黔經商,實乃得天時、地利、人和之便。此段家族記憶,精準嵌入國家宏大敘事,堪稱“家史”與“國史”交融之典范。
到第133世祖文盛公(明崇禎六年,1633年生),第134世祖士和公(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生),兩代先人于明末清初鼎革之際,秉持江右商幫“賈德而好儒,誠信致遠”之精神,奔波于贛黔之間,艱苦創(chuàng)業(yè),積攢家資,為家族在黔之基業(yè)奠定堅實之礎。文盛公時?;氐秸翗洌栀Y奉香,光耀門楣,正是江右商幫致富不忘桑梓之傳統(tǒng)美德的生動體現(xiàn)。
及至第135世祖必元公(字仁杰,1683年生)、必亨公(1688年生)、必利公(1691年生)昆仲三人,承先祖之余烈,奮數世之積儲,于康熙中葉定根于茅臺古鎮(zhèn),創(chuàng)立“天和號”,經營鹽業(yè)、藥材,并深研釀酒之法。其取“天和”為號,源自《莊子·天道》“與天和者,謂之天樂”,此中深意,盡顯我張氏家族道商相融、天人合一之崇高理念與經營哲學。仁杰公精研技藝,融合贛黔釀造之粹,終成醬香一脈之雛形,開啟一段以酒載道、香飄寰宇的百年傳奇。
綜觀此次尋祖歷程,作為發(fā)源于江西龍虎山的張氏一系,世系井然,關鍵節(jié)點與歷史大勢若合符節(jié)。自云楫公之詳錄,叔達公之科第,時龍公之機遇,至仁杰公之創(chuàng)號,脈絡清晰,承轉有序。
一部天和號張氏家族史,實為明清以來江右商幫開拓西南、道脈文化浸潤商業(yè)、中國傳統(tǒng)釀酒技藝升華之微觀縮影,意義遠超一家一姓之范疇。
(十)
認祖的事就此定了,懸著的心可以放下了。
按照古老傳統(tǒng)的規(guī)儀,認祖后,還要舉辦歸宗儀式。愛民告訴我,今年10月5日(農歷八月十四)是仕魁公1240年誕辰的日子,高安張氏理事會開會決定的意見是,茅臺張氏的歸宗日子就選定在這天舉行。
我說這是最好不過的事了。
歸宗與先祖的誕辰一起舉辦,為我們回家又增添了一份莊重與神秘!
高安的宗親很是給力,基本上動員了全部在外的家親。湖南的、云南的、湖北的、安徽的、貴州的、四川的,等等,每一支、每一系都表示一定要派人參加。就是這樣,據說已經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次祭祖活動了,大致有近五、六百人。他們代表了數以萬計的同族家人。我感到太興奮了。
我們也積極的配合高安的工作,緊鑼密鼓的準備各項事宜?;顒拥囊?guī)格如此之高,不能有任何缺陷。
我為此加了不少的班,白天工作,晚上還要完成歸宗的許多工作任務。這些任務都是自己給自己找的。
但是,沒有什么能夠比為長期飄蕩在外的祖先靈魂找到古老的家園這事重要!
我必須先放下世俗的事情,先把先祖?zhèn)冋埢丶?,他們與他們的祖先已經離散了好幾百年了。他們的團聚,是我們活著的人的最大的幸福!
這是最大的孝德!
但是我還要把企業(yè)的工作作好,不能耽誤。
歸宗這事正好與我們永脈集團正在啟動的醬香酒生態(tài)館項目基本同步,也許是先祖?zhèn)冊谫|問著我、鞭策著我,“你小子為什么不把醬香酒的事情做好?”
是啊,這難道不是發(fā)自靈魂深處的烤問?
先祖?zhèn)兤D苦遷徙、篳路藍縷,來到茅臺創(chuàng)立醬香酒,我們怎么不守護好茅臺數代先人們的智慧成果?我們不僅要守護好,更應該發(fā)揚好。
傳承不是守舊,傳承更需要在繼承中傾注我們的心血去澆灌出更美的花朵。
祖先們時時與我發(fā)生量子糾纏,使我不敢停下腳步。
我的第三次創(chuàng)業(yè),在60歲之后,又再次起航。
先祖?zhèn)?,您已經在外很久很久了,您累了?0月1日國慶之日,我將帶著您、帶著您的期盼、帶著我的永脈之夢,一起回家!
我們回家!
我們再出發(fā)!沿著您們走了幾百年的路。(張永勇)
2025年9月28日
記后:
這段歷史的對話,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個家族認祖歸宗的意義了,所以,感概萬千。
故曰:稽古察今,源流自明;祖德宗功,后世永昌。愿我天和號張氏子孫,手持此譜,知所從來,明所將往。既承先祖“以商弘道”之志業(yè),更當秉“天和”之古訓,釀世間之至味,傳中華之粹美,方無愧于先人,無愧于時代。
以下對聯(lián),可以高度濃縮這段傳承史,以及龍虎山張氏后裔的奮斗歷程:
(一)天和蘊永脈數世紀一脈相承
正一弘道統(tǒng)傳千秋一統(tǒng)衣缽
(二)一脈承龍虎演法弘道恤民恩澤華夏
千秋溯赤河開宗釀得天和醉美寰球
(三)道脈垂宇宙恤民弘德天師義
酒魂冠古今釃酒載舟永脈心
(四)溯八百年道脈龍虎歸宗 根深葉茂
攜三百載天和醬香謁祖 地久天長
(五)與天和釀得寰球至味
偕人樂聚成盛世鴻篇
(六)萬象均調 九蒸八酵循天道
一元初釀 古法新程蘊物華
(七)永葆初心 天和玉液香寰宇
脈承祖德 大道宏圖燦未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