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來一碗餛飩!上山前墊墊肚子!”午后兩點,蘇州五峰山腳下的小街上煙火氣正濃。李阿姨經(jīng)營的餛飩店雖不起眼,店里卻飄出陣陣誘人香氣,三桌登山客圍坐桌前,享用著剛出鍋的熱乎餛飩。這家開了十年的小店,早已成為登山人心中不可或缺的“驛站”,而一碗分量十足的素餡餛飩,十年間始終保持著5元的售價。
(資料圖片)
5元一份的素餡餛飩
成本里的“實在賬”:自家種菜+鄰里約定壓低成本
“一碗12個餛飩,5元一份,要嘗嘗嗎?”李阿姨一邊擦桌子,一邊和記者嘮起家常。年近70的她表示,自己退休后閑不住,見每天登山的人不少,卻難找到方便吃熱食的地方,便萌生了開餛飩店的想法,“不為賺多少錢,就想給大家留個歇腳地,讓登山前后的人能吃上口熱乎的。”
記者點單后不久,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便端上了桌。12個餛飩里是飽滿的青菜餡,浸在清亮的湯中,搭配當天隨機供應的木耳、茭白等素菜澆頭,口感清爽不膩,性價比十足。
李阿姨透露,餛飩餡里的青菜都是田里自己種的,“每天摘新鮮的,洗凈剁碎拌餡,既新鮮又省去采購成本,能節(jié)約不少開支。”記者走訪周邊菜市場了解到,餛飩皮每斤3元,李阿姨的店鋪每碗12個餛飩,再加上食用油、調味料、店鋪水電及房租等費用,利潤空間已所剩無幾。
“十年前就是這個價,周末人多的時候一天能賣百八十碗,平時也就二三十碗。”李阿姨笑著說,店鋪未雇員工,家人一起經(jīng)營,節(jié)省了人工開支。更暖心的是,這條街上近十家經(jīng)營餛飩的店鋪,有個不成文的約定:統(tǒng)一定價5元?!按蠹叶际墙址秽従樱图s定好這個價格,不哄抬物價,讓大家都能吃個實惠?!?/p>
李阿姨告訴記者,平時客人少的時候,周邊店鋪老板會去附近工廠打零工,“對我們來說,開店更像周末的‘主業(yè)’,平時則靠打零工補貼,既方便了登山客,自己也能多份事做?!?/p>
顧客在吃餛飩
食客眼里的“溫情味”:從本地熟客到外國友人紛紛點贊
這份“不賺錢的堅持”,讓五峰山下的這條小街成為登山客心中的“暖心據(jù)點”,也讓沿街小店收獲了無數(shù)青睞。正在用餐的孫先生是店鋪老熟客,他坦言,如今景區(qū)周邊小吃普遍漲價,唯獨這里價格依舊親民:“5塊錢不僅能吃飽,還能感受到實在的善意?!?/p>
“我們經(jīng)常來這邊爬山,每次上山前吃碗餛飩攢力氣,下山后再來一碗解乏,阿姨家的餛飩就是我們爬山的‘動力’!”孫先生回憶,有一次他們下山較晚,給李阿姨發(fā)了消息后,她特意等候到天黑,這份暖心舉動讓他十分感動:“就像在山里遇到了家人一樣?!?/p>
除了本地及國內(nèi)游客,小店的溫暖還吸引了外國友人。此前幾位英國游客爬山時,被餛飩香氣吸引進店嘗試,品嘗后連連豎起大拇指。盡管語言不通,他們臨走時還用生澀的中文說著“老好吃!老好吃了”?!澳憧?,一碗餛飩還能連起這么遠的緣分?!崩畎⒁烫峒按耸聲r,臉上滿是欣慰。
李阿姨在煮餛飩
十年堅守的“初心”:只要身體好,就一直賣下去
傍晚五點,夕陽西下,五峰山上的游客陸續(xù)下山。李阿姨送走最后一波客人后開始收拾店鋪:清洗用過的碗筷、存放剩余的餛飩餡、拿出第二天要用的面粉,提前和好,“明天早上起來就能直接搟皮,省點時間。”
“現(xiàn)在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生活不容易,能讓他們在登山后,花少點錢吃口熱乎的,我也開心?!崩畎⒁桃贿吶嗝嬉贿厛远ǖ卣f,只要身體條件允許,這5元一碗的素餡餛飩就會一直賣下去,“能讓大家感受到這份溫暖,我就覺得值了?!?/p>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見習記者 孫漢侖
視頻 孫漢侖
校對 陶善工
下一篇:最后一頁
責任編輯: